楚绣95 后传承人将亮相“朗读者”
说起“非遗”,让人不禁会想起掌握了传统手工艺的老师傅、会编会唱民歌的老艺人以及90 多岁的精通民间传说的“故事篓子”。似乎“非遗”与年轻人的距离很远。但近年来,在荆州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里,通过国家级、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带薪授徒形式,吸引了不少中职生加入,各非遗项目有了一群年轻的学徒。
学习楚绣的王祥素就是其中之一。今年21 岁的她已跟随楚绣大师李友珍学习近5 年了。对于楚绣她有着自己的看法,目前,她已成为助教。6 月10 日,荆州首届“朗读者”大赛将举行第三场活动,当天正逢全国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。届时,活动现场将邀请楚绣技艺年轻传承人王祥素,与大家分享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。
满腔热爱 离乡留校钻研楚绣
见到王祥素时,她正俯首在绣架前,用手中的一针一线勾勒龙凤图案。这间楚绣大师工作室,对她来说实在太熟悉了。
2013 年,荆州市创业学校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,通过开展手工课的形式,让学生们了解非遗文化。那一年,王祥素凭借好奇的心理,走进楚绣课堂,从此便再也没离开过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王祥素从小就对绣活感兴趣,再加上学习幼教专业的她有着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动手能力,这让她很快就被李友珍注意到,成为第一批被老师“钦点”可留下来跟随非遗大师学习的人。
后来,进入楚绣大师工作室学习的人越来越多,王祥素也更加努力了。除正常上课外,私下碰到难题,她也会主动与老师沟通。
两年后,到了毕业的季节,按照原计划,她将回到家乡贵州工作,但最让她割舍不下的是对楚绣的热爱与牵挂。无数个夜里,留校的想法总是时不时在她脑海中蹦出。深思熟虑之后,她拨通了贵州家里的电话,告诉了家人自己的想法。父母对她的选择表示理解与尊重,让她喜出望外。第二天,她向学校提出了留校申请。那刻起,她决定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,留在异乡,跟随老师李友珍的脚步,开始潜心学习楚绣。
那一年,她19 岁。
打牢基础 一年只绣一幅图案
楚绣,作为一种用彩线刺绣的绘画艺术,在三千多年前的楚国都城,便有“绣衣而豹裘者”的记载。楚绣绣工纹饰极其精美,纹样在繁杂中有规律,
神奇且浪漫。
想要掌握这门手艺,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,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和熟能生巧的过程。这是李友珍经常教导学徒们的话,但当时的王祥素还不明白这一道理。在学习过程中,她与老师产生了分歧。按照她的话说,“走还没学会,就想跑了。”
许是年轻人思维活跃,在图案的配色上,王祥素有了自己的看法。“以往的配色太呆板,看起来也没有生气,鲜艳、明快的颜色不是更吸引人吗?”王祥素向李友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李友珍并没有批评她,而是向她传授更多的楚绣文化内涵,并坚持让她依照原有配色绣制。
这种依葫芦画瓢的事,让王祥素觉得十分枯燥。接下来的事情,更让她心生倦意。
每一阶段,李友珍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进度,选定图案,给学生们布置作业。300 多天下来,老师每次抽给王祥素的图案都是《凤凰于飞》。“学生比较多,老师可能无法一一顾及”,王祥素一直觉得抽到同一幅图案可能是巧合。
因为这个“巧合”,一年下来,8 幅一模一样的,45cm×45cm 大小的《凤凰于飞》在教室一字排开。“不厌烦都不可能,这幅图已经绣到麻木了。”王
祥素无奈地说。
神奇的是,当她拿起手中的针,再绣其他作品时,竟变得非常熟练,不需要再考虑线条走向、图案方向及各种针法,所有的细节她早已了然于心。这时她才明白,老师是在教她脚踏实地,打牢基础,用心去感受那一针一线中的寓意。
满怀憧憬 让楚绣融入人们生活
目前,王祥素已成为助教,开始接触到更多新生。她的作品也先后在武汉、天津等地参展,并获得一致好评。身份和角色的转换,让她有了新的思考——不能让这份瑰丽的文化遗产只藏在自己的绣花针下,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,融入到人们生活之中。
她的这一想法也与市创业学校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的初衷一致。过去不少老手艺人,只懂技艺,不懂市场,掌握了传统技艺却不知如何“吆喝”,
致使生产出的非遗产品销售情况不好,附加值不高。而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,则是培养既懂技艺又懂市场的新型传承人队伍,利用现代化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。
王祥素表示,她希望今后能将楚绣运用到服装、鞋子、饰品上面,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。由于手工产品需要的时间成本高,价格自然高。现在市场上一方小小的楚绣作品,动辄上千元。如果加工在服饰上,水涨船高的价格又如何被市场所接受呢?
面对居高不下的成本,王祥素也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。“可以在图案与针法上进行创新”,降低要求,图案以“简笔画”替代,填色不必过分充实,在针法上,以传统“锁针”为主,加入其它针法,可大大减少用时。
目前,她正在钻研这方面的书籍,希望将传统民俗文化完美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,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,让更多人了解楚绣,认识楚绣。
文章录入:fw 责任编辑:fw